欢迎光临山东浩德司法鉴定中心网站!
印刷文件鉴定
用专业还原事实,用诚信回报社会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印刷文件鉴定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本部分适用于文件鉴定中印刷文件的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
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适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9851.1-9 印刷技术术语
GB/T 15962-1995 油墨术语
GB/T 17004 防伪技术术语
SF/Z JD0201001-2010 文书鉴定通用规范 第 1 部分 文件鉴定通用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SF/Z JD0201001-2010 文书鉴定通用规范 第 1 部分 文件鉴定通用术语 中规定的术语和定义,
及以下规定的和引用的 GB 9851.1-9《印刷技术术语》、GB/T 15962-1995《油墨术语》、GB/T 17004《防伪技术术语》中术语和定义均适用本部分。
3.1 印刷:使用印版或其他方式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工艺技术。
3.2 印刷文件:又称印刷品、机制文件。指采用各种印刷技术制作的各类文件的总称。印刷文件包括传统制版印刷文件、办公设备机制文件、特种印刷文件和防伪印刷文件四大类。
3.3 印版:依据原稿复制的印刷模版。
3.4 制版:依照原稿复制成印版的工艺过程。
3.5 印前处理:印刷前进行的一系列技术处理,主要包括排版、分色、组版和打样四大部分。
3.6 印后加工:使印刷品获得所要求的形状和使用性能的生产工艺,例如裁切、装订、表面整饰等。
3.7 印刷故障:在印刷过程中影响生产正常进行或造成印刷品质量缺陷的现象之总称。例如由于油墨原因在印刷过程中出现的油墨应用的不良现象,如斑点、粉化、堆墨、蹭脏、起脏、脱墨、不下墨、透印、针孔、起油腻、糊版、细网点消失、充填不良等。
3.7.1 斑点:指油墨印在承印物上出现有深有浅的色调斑点。
3.7.2 粉化:指油墨印在承印物上,虽干燥后而仍可被擦掉的现象。
3.7.3 堆墨:指油墨在印刷过程中堆集在印版、墨辊和橡皮布上以致不能顺利印刷的现象。
3.7.4 蹭脏:指油墨由于固着得过慢以致污染压在上面印品背面的现象。
3.7.5 起脏:指印品非图文区出现许多油墨污点。
3.7.6 浮脏:指平版油墨的组成物质与润版药水结合,而使印版及印品的非图文区染有轻微浅淡的颜色。
3.7.7 晶化:指油墨在承印品上由于过分地干燥,表面结膜过于平滑,以致后印的油墨不能印得平整或完全印不上去的现象。
3.7.8 脱墨:指在胶版印刷过程中由于水墨平衡失调,以致在串墨辊上有部分油墨被水代替而不粘墨的现象。
3.7.9 不下墨:指在印刷过程中由于油墨不能在墨辊上顺利地转移而造成下墨量不一致或完全不下墨,以致出现印品色调深浅不一致和越来越浅的现象。
3.7.10 起油腻:指印版非图文区的憎墨性不佳,以致印品线条和网点铺开扩大,图文不清晰不完整。
3.7.11 透印:指印品上的油墨由纸面渗透到纸背而且印迹的边缘常有油迹出现。
3.7.12 粘页:指印刷采用了干性慢的油墨,以致印品粘贴成块。
3.7.13 迁移:指印品上的油墨转移到背面或其他印品上而使之受污染的现象。
3.7.14 针孔:指油墨不能适当地润湿承印物的表面而出现珠状小孔露底的现象。
3.7.15 罩光渗化:指印刷采用了不耐溶剂的油墨,在溶剂型罩光油墨罩光时,印品的印迹周围有渗色现象,网点模糊不清。
3.7.16 糊版:指过粗过粘的油墨在印刷机上使纸屑、墨皮等颗粒杂质集中在印版的网点上,使印品模糊不清。
3.7.17 细网点消失:指由于平版油墨油性不足或润版水酸性太大,给水量太多,以致印品中的细网点消失的现象。
3.7.18 充填不良:指由于油墨太稠、太粘或太稀以致印品的细线条部分不连续,有断开的现象。
3.8 原稿:制版所依据的实物或载体上的图文信息。
3.9 同版印刷文件:用同一印版印刷的文件。
3.10 同原稿印刷文件:指用同一原稿制成印版印刷的文件。
3.11 传统制版印刷文件:用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等传统印刷方式制成的印刷文件。
3.11.1 凸版印刷:用凸版施印的一种印刷方式。凸版有活字版、铅整版、照相腐蚀凸版、手工雕刻凸版、电子雕刻凸版、感光树脂、橡胶等材料柔性版等。
3.11.2 凹版印刷:用凹版施印的一种印刷方式。凹版有照相凹版、蚀刻凹版、手工雕刻凹版、电子雕刻凹版等。
3.11.3 平版印刷:用平版施印的一种印刷方式。通常有胶版印刷、石版印刷和珂罗版印刷。
3.11.4 孔版印刷:指印版的图文部分可透过油墨漏印至承印物上的一种印刷方式。有誊印版印刷、丝网印刷和镂空版喷刷。誊印版印刷进一步可分为手工和打字誊写印刷、誊影制版印刷和一体速印机印刷。 
3.12 办公设备机制文件:用办公常用设备,如打字机、打印机、静电复印机和传真机等制作的印刷文件。
3.12.1 打字(文)件:用字符式打字机,通过字符打印的方式制作的文件。字符式打字机分为普通打字机和电子打字机。
3.12.2 打印(文)件:用点阵式打印机,通过点阵打印的方式制作的文件。点阵式打印机有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发光二极管打印机、热敏打印机、热升华打印机等。
3.12.3 静电复印(文)件:通过扫描原稿,依据静电印刷原理复制成的文件。
3.12.4 传真(文)件:依据传真通信协议,由发送方的传真机对原稿扫描、发送,接受方的传真机接受、记录制成的文件。除原稿的复制部分(传真图文部分)外,传真文件上还留有传真标识信息(报头和报尾)部分。
3.13 特种印刷文件:采用不同于一般制版、印刷、印后加工和材料生产的供特殊用途的印刷方式总称。根据印刷工艺、承印物和印刷材料大致分为三类:使用特殊性能的油墨在纸、软片或其他材料上进行印刷,以满足特殊用途和要求;使用特殊的印刷方法在特殊形状、特殊材料上进行印刷;采用印刷转印材料将图文转移到承印物上。
3.13.1 热转印:用升华性染料油墨或其他材料将图文先印到转印纸上,与承印物合在一起,从纸张背面加热,使纸面染料升华而转印。
3.13.2 静电印刷:不借助压力,而用异性静电相吸的原理获取图像的印刷方法。
3.13.3 发泡印刷:用微球发泡油墨通过丝网印刷方式在纸张或织物上施印,获得隆起图文或盲文读物。
3.13.4 软管印刷:利用弹性橡皮层转印图像的原理,对软管进行印刷的方式。
3.13.5 曲面印刷:对外形呈曲面的承印物进行印刷的方式。印刷方法通常有干胶印、移印、转印、静电印刷、丝网印刷等。3.13.6 贴花印刷:通常用平印方式将图案印在涂胶纸或塑料薄膜上,用时贴在被装饰物的物体表面(例如瓷器),通过转移而得到贴花图案。
3.13.7 液晶印刷:用渗入液晶的油墨,使印成品有可逆反应或不可逆反应的印刷方式。
3.13.8 磁性印刷:利用渗入氧化铁粉的磁性油墨进行印刷的方式。
3.13.9 喷墨印刷:通过计算机控制从喷嘴射在承印物上的细墨流而获得文字和图像的无压印刷方式。
3.13.10 立体印刷:制作立体感图像的印刷方式。
3.13.11 盲文印刷:用隆起的点字符号或线条组成盲人专用文字的印刷方式。
3.13.12 全息照相印刷:通过激光摄像形成的干涉条纹,使图像显现于特定承印物的复制技术。
3.13.13 移印(转移印刷):承印物为不规则的异形表面(如仪器、电气零件、玩具等),使用铜或铜凹版,经由硅橡胶铸成半球面形的移印头,以此压向印面将油墨转印至承印物上完成转移印刷的方式。
3.13.14 木版水印:依照原稿勾描和分版,在硬质木板上雕刻出多块套色版,用宣纸和水溶颜料逐版套印成逼真的复制艺术品的印刷方式。
3.13.15 拓印:以湿纸紧覆在碑文或金石文物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的一种复制方法。
3.13.16 塑料薄膜印刷:以塑料薄膜为承印物的印刷方式。
3.13.17 不干胶印刷:在标签纸背面涂上不干胶水的专用复合纸进行印刷的方式。
3.13.18 凹凸印刷:仅利用压力、而不使用油墨,在已印刷好的印刷品上或空白纸上用印版压出凹凸图文的印刷方法。
3.13.19 浮雕印刷:通过特殊的制版或印刷工艺,使印刷品画面具有浮雕的立体效果的印刷方法。
3.13.20 静电植绒印刷:采用高压静电场的方式,使短纤维垂直的“植”在涂有粘着剂的底材上,形成类似平绒的印刷方法。
3.13.21 金银墨印刷:用具有金银色彩的油墨进行印刷的方式。
3.13.22 热敏印刷:将无色热敏染料层转印到纸上,当对图文部分加热时,即产生颜色的印刷方法。分间接式和直接式热敏印刷。
3.13.23 微胶囊印刷:如无碳复写印刷。
3.14 防伪印刷文件:为了达到防伪目的,而采用特殊的印刷技术制作的文件。常见的防伪技术如:各种具有防伪性能的防伪油墨、防伪纸张、防复印技术、特种工艺防伪技术、全息防伪技术、结构防伪技术等。
3.15 防伪全息印刷:全息照相纪录下的全息图像,复制在特定承印材料上的技术。观察时,可再现三维图像。
3.15.1 模压全息:又称彩虹全息。激光全息纪录,白光再现浮雕型彩虹全息图。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图像的颜色可以连续发生红绿蓝的变化。
3.15.2 反射全息:用光聚合感光材料制作的丹尼苏克全息图。观察时,可再现逼真的三维图像及不同的图案的变换。
3.16 重离子微孔防伪印刷:用重离子加速器的能量及特种成像技术,在高分子塑料薄膜上形成微孔防伪图案,再经过后期加工制作而成重离子微孔防伪标识的技术。
3.17 印刷油墨:由颜料、填充剂、连结料和辅助剂组成的胶态分散体系,用于印刷的着色材料。油墨种类繁多,按照印刷版型可划分为平版油墨、凸版油墨、凹版油墨、网孔油墨和专用油墨等,按照极性可划分为水性油墨、油性油墨等,按照状态可划分为胶体油墨、固体油墨等,按照性能可划分为普通油墨和防伪油墨。
3.18 防伪油墨:具有防伪性能的油墨。
3.18.1 光敏防伪油墨:在光线照射下能发出可见光的油墨。
3.18.2 紫外荧光油墨:在紫外光照射下能发出可见光的油墨。分有色荧光油墨和无色荧光油墨。
3.18.3 日光激发变色油墨:在太阳光照射下,能发出可见光的油墨。 
3.18.4 红外防伪油墨:利用对红外光有不同的吸收特点,匹配制成的油墨,并能通过仪器检测或识别其印记。
3.18.5 热敏防伪油墨:在热作用下,能发生变色效果的油墨。
3.18.6 压敏防伪油墨:在压力或摩擦作用下,能出现颜色的油墨。
3.18.7 磁性防伪油墨:采用具有磁性的粉末材料作为一种功能成分所制作的防伪印刷油墨。
3.18.8 光学可变防伪油墨:采用能发生光学干涉作用的,多层光学薄膜片状粉末作为分散料所制作,印记在光线入射角分别为 90 度和 30 度时,颜色完全不同的油墨。
3.18.9 防涂改防伪油墨:对涂改用的化学物质具有显色化学反应的油墨。
3.18.10 防复印油墨:对彩色复印机扫描光线有反应,从而改变复印色调的油墨。
3.19 印刷纸张:指印刷承印物为纸质材料的总称。印刷纸张的种类较多,根据印刷机具可分为传统印刷用纸、办公机具用纸及特殊用途纸等,传统印刷用纸常见的有胶版印刷纸、凸版印刷纸、凹版印刷纸、新闻纸等,办公机具用纸中常见的有打印纸、复印纸、热敏纸、转印纸等,及特殊用途的防伪纸张等。
3.20 防伪纸张:具有防伪性能的纸张。
3.20.1 水印纸:纸张生产过程中,用铸模机制成的具有浮雕形的、可透视的、可触摸的图像、条码的纸张。
3.20.2 化学水印纸:将化学物质印刷在纸张上所制成的水印纸。
3.20.3 防伪嵌入物纸张:加有或涂敷具有防伪作用的小圆片、微粒、纤维、丝带、全息图及带有文字的半透明窄条等的防伪纸张。
3.20.4 超薄纸:又称低强度纸。表层具有不同颜色,可防止数字或签名等被擦去的防伪纸张。
3.21 特种工艺印刷:为了达到某种特殊效果或防伪目的,采用某种特殊的技术和工艺的印刷技术。
3.21.1 彩虹印刷:又称隔色印刷。一次印出的纹线有两种以上的颜色,在两色的交接处由一种颜色自然过渡到另一种颜色的印刷工艺。
3.21.2 对接印刷:又称花纹连接印刷。是印刷底纹的一种印刷工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满版底纹印刷,纸张左右或上下对接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一种是在纸张四边印有切边标记,将这些标记正面对折,纹线完全吻合。
3.21.3 对印印刷:正背两面的图案透光观察可以完全互合或是正背两面的部分图案透光观察又重新组成一个完整的图案。
3.21.4 接线印刷:一个完整图案中不同颜色的花纹,采用特制机器一次套印,变色的接线处既不分离,也不重合。
3.21.5 多色叠印:又称叠印印刷。两种颜色的油墨压印在一起,可产生第三种颜色。
3.21.6 缩微印刷:把极微小的文字印成肉眼看似一条普通印刷的虚线或实线,或印刷点,或底纹图案的组成部分。
3.21.7 多种印版套印:以手工雕刻凹版为主结合平板和凸版,多版多色一次套印的印刷方式。 
3.22 印刷特征:利用印刷机械和印刷材料,按照一定的印刷工艺,运用印刷技术在承印物(文件载体)上形成的能够反映出其制作方式、方法、过程及制作工具种类特性和制作工具个体特性的表征。
3.23 印刷文件种类特征:指承印物(文件载体)上的能够反映出印刷机械、印刷材料、印刷工艺种类特性的表征。
3.24 印刷文件个体特征:指承印物(文件载体)上的能够反映出特定的印刷工具个体特性的表征。
3.25 印刷文件鉴定:通过对承印物(文件载体)上反映出的印刷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确定文件物证的印刷工具、印刷方法、印刷过程及其真伪、来源等的专门技术。根据印刷文件鉴定的目的和任务,印刷文件鉴定可分为:印刷文件种类鉴定;印刷文件同机鉴定;印刷文件同原稿鉴定;印刷文件同版鉴定、传真原始文件鉴定等。
3.26 印刷文件种类鉴定:通过对承印物(文件载体)上反映出的印刷文件种类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确定文件物证的印刷工具、印刷工艺种类及印刷过程等的专门技术。
3.27 印刷文件同机鉴定:通过对承印物(文件载体)上反映出的印刷文件个体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确定文件物证的特定印刷工具或是否用同一印刷工具印制的专门技术。
3.28 印刷文件同原稿鉴定:通过对承印物(文件载体)上反映出的制作印版的原稿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确定多份文件物证的印刷图文内容是否来源同一原稿的专门技术。
3.29 印刷文件同版鉴定:通过对承印物(文件载体)上反映出的印版的种类和个体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确定多份文件物证的印刷图文内容是否同一印版印刷的专门技术。
3.30 传真原始文件鉴定:通过对传真形式文件上反映出的各类传真特征或其它非传真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确定文件物证是否为传真接收机接受、记录形成的原始文件的专门技术。 
联系我们

地 址: 日照市黄海二路45号海洋国际大厦908室

电 话: 0633-8306582 0633-8213777

Q Q : 330593464

传 真: 0633-8213777

E-MAIL: haodejianding@163.com

网 址: www.rzhaode.com

扫码关注

×

咨询微信

在线客服